真是君子

謝謝潘繼道教授修正補充
我有一個同學好朋友。
花中二年級同樣被編入後段班,此後遭遇很多特別的老師。
有人說我們班有邪氣,有老師上課只顧自己講自己的;有賭博跑路向學生借錢的老師。有一直唸著自己以前的學生多麼優秀,卻輕視不珍惜這些好不容易考上花中的學子。
這個班級的情況每況愈下,但特別的是有一些人一直持守著自己的志向成就非凡。
宜憲就是其中之一。
我們並不特別親近。他後來考上成功大學歷史系,又讀了歷史語言研究所。這期間我們從未聯絡。
讀書時他坐在第一排,我坐在全班的最後面。這樣相景仰又疏離,真是我們的寫照。
我創辦青少年公益組織,開始推動認識自己家鄉的鄉土教育。在各學校推動認識花蓮這個城市的校外教學與演講。
當時四維高中對我很看重,因緣際會安排了全校老師的校外教學。
這是我與宜憲的重逢。
後來我開辦豐川書院,遂邀請宜憲擔任花蓮歷史的研究講座。
宜憲每個星期提出新的論文,篇篇擲地有聲。
又將其中部分文稿投到學術期刊,成就了花蓮研究的新成果。
後來宜憲毅然辭去了教職專心研究,順利考上政大民族所開啟了博士生的研究生活。
宜憲是一個對家鄉歷史充滿熱誠的學者。博士研究其實是以多篇論文不斷環繞東部歷史加以深入研究,累積而成。宜憲其實是一邊發表論文,一邊完成博士論文。
宜憲的學術研究因此紮實無比。
我舉辦第一屆鄉土教育學術研討會,邀請台灣史學界令人敬重的石萬壽教授做開場演講,便是透過宜憲安排,從而也才知道宜憲在碩士階段是如何沉浸在石萬壽老師的薰陶之中。師生情誼令人羨慕。
他也發揚這樣的至誠與熱情,在家成立奇萊史蹟研究室。
宜憲和我一起介入了謝深山縣長選舉。
那年張福興縣長因病過世。花蓮突然迎來一場選舉。
我一心希望有人能超脫黨派,並且以前輩的胸懷與責任開創花蓮公共事務的新環境。因此與純敏共同找宜憲以及栗國軫商量,將這樣的熱誠連袂前往拜訪剛從行政院秘書長卸任的謝深山先生。
謝先生雖然是我同屆同學父親,但是與我沒有私交。
青少年公益組織成立時在民國路走廊召開成立大會,在這位素昧平生的同學父親當時擔任勞委會主委,很訝異我和純敏兩個人各自放棄原來的工作,創立青少年公益組織,致詞時突然宣布以個人身分捐款十萬元。
後來我們舉辦三對三籃球賽,謝先生偶然也專程前來加油。
這次的關鍵會面之前,我們見面不到五次。
謝先生對我們的看法十分敬慎。
但是就因為這場見面,促成了退休的謝先生決意復出。
他每次提及的四個年輕人的拜訪,便是宜憲、栗國軫、純敏和我。
後來我又執筆縣長競選公報的政見,第一就將無毒土地列為政見;後來成為全國首開有機農業政策並且加以實現的縣市。
參選的第一場記者會由宜憲引領,在銅門土石流的發生地宣布守衛花蓮的土地。
因此,謝深山先生非常敬重宜憲。
其實宜憲是花蓮民進黨的創黨元老之一。
謝深山當選的那年,宜憲正式成為博士生。謝縣長卸任前,宜憲取得博士學位。這期間宜憲從來沒有任何請託,毫無冀望成為縣政府的局處長。
宜憲完成學位東華大學與花蓮師院合併了。
我一直對東華大學有所批評,這個學校對東部的貢獻實在應該檢討。這幾年退步尤甚。稱不上求才若渴呀!
後來的幾任校長,對花蓮的人才並不特別留意。這在宜憲身上十分明顯。
宜憲與潘繼道是花蓮歷史研究非常重要兩位人才。
千等萬等終於才等到宜憲畢業。
宜憲並沒有如願成為東華的教授,僅在學校兼課,鐘點費微薄。
後來宜憲在花蓮許多學校代課成了博士國中老師。
甚至遠到豐濱任教。
宜憲一生清高、孤傲。
對台灣史有獨特的見解,常常讓我心儀不已。
我常想,我如果有錢就請宜憲專任豐川書院山長。
宜憲一定也欣然同意。
宜憲終身不鑽營,終究沒能成為國立大學教授。沒有得到應有的珍惜。
這是我一生最大的誤判之一。
宜憲的教書可想而知並不順利。花蓮教育文化界閉塞、落伍,是無容人之處所致。
宜憲前幾年決定成為一個全職農夫。
他們夫妻生活簡省,宜憲很得意的在志學買了一塊小農地。
晚上讀書早上研究,過中午便下田勞動。
沒多久宜憲全身黝黑真成了專業農夫。
兩次見面開始教我如何飲食。
這樣的談話他變成了稽康、王維,但我知道他常有千里之志。
我曾經公開為文說有幾個朋友像君子,如席上之珍。
禮記儒行:
「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宜憲真是君子。
花蓮蹉跎了這位君子。
李宜憲著作簡介
花蓮的開發與聚落形成 東海岸評論183期 2003.10 [民92.10]
晚清後山駐軍與民庄的關聯性 臺灣風物50:3 2000.09[民89.09]
晚清後山駐兵初探 臺灣風物50:1 2000.03[民89.03]
晚清後山開撫議論之流變 臺灣風物51:1 2001.03[民90.03]
部落傳說的創造與轉型:論「林東涯傳說」之流變:The Cre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an Aboriginal Account: The Lin Dong-Ya Legend臺灣人類學刊3:2 民94.12
日治時期阿美族之水稻種植下的社會變貌:Japan Manages the Period Rice Planting of the Amis and Social Changes Under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報29 2011.08[民100.08]
東臺灣的日本統治體制與原住民的民族發展之研究回顧:A Review to the Study on Japan Manages System and Ethnos Development of the East-Taiwan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報30 2012.09[民101.09]
加禮宛事件暨加禮宛意識之型塑:The Galiauwan Ev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Galiauwan Consciousness臺灣原住民族研究2:4 2009.冬[民98.冬]
從烏漏到阿棉納納–論大港口事件下烏漏社的失憶 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
3 2008.06[民97.06]
大港口事件:晚清國家體制與原住民部落的衝突:The Dagangkou Incident: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State System and the Aboriginal Tribes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東臺灣研究 10 2005.12[民94.12]
《臺灣地名辭書 卷二 花蓮縣》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5 (與翁純敏、張振岳、楊盛凃、潘文富、潘繼道,簡明捷等合著)
《續修花蓮縣志-政事篇(民國七十年至民國九十年)》花蓮縣文化局 2008(與潘繼道共同編纂)
《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系列叢書 加禮宛事件》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5(與康培德、陳俊男合著)
《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系列叢書 大港口事件》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9(與莊雅仲合著))
博士論文
東台灣日本統治體制的建立與原住民的民族發展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99/指導教授:林修澈
碩士論文
清乾隆朝的台灣民變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78/碩士/指導教授:石萬壽
同時也參與省議會口述歷史撰寫、編修花蓮縣誌。


奇萊史蹟研究室

大家應該知道的兩個書房
宜憲以一己之力成立了奇萊史蹟研究室。
這是花蓮少見的私人研究單位,並且實質進行學術研究工作。
學術研究十分艱辛,必須用功融解前人研究成果作為基礎,經過札實研究創發才能有所開創。這與浪漫懷古、旅遊式的解說導覽不同。後者香甜可口引人注目。學術研究考究嚴謹,在複雜的內容校正與追尋思辨後,才能提出見解與發現。因此文字冗長艱澀,不易閱讀。加上花蓮研究人才寡少,研究者相較於都會地區熱絡的各種的主題研究,並需花費更多力氣建立基礎知識,才能有所收穫。
大部分的研究工作只能在國立大學、國家研究單位裡進行,私人研究更加孤寂、拮据。
宜憲將自己的書房和研究移到臨馬路的一樓,並且打開大門加以開放,用讀書人的生活演示給家鄉人。
真是備極艱辛,有著極大的勇氣與熱情。
故鄉人的支持幾乎沒有,研究室也並不熱鬧。宜憲沒有大學教授的薪水與研究經費,憑藉著兼課與到國中教書,以及康培德教授、潘繼道教授等學界友人相互支持,維繫研究室。
好不容易研究有所成果,投稿發表雖讓人高興但文稿費根本不足以支應生活。
宜憲用功不輟,論文創作極為豐富。對國家社會極為關心。
這樣的貢獻與私人研究可與王天送先生相比擬。
王天送先生過世後花蓮文化單位未能將老先生書房指定為文化宅非常沒有眼識、更沒有盡到文化責任。
地方文化的豐富不是只靠建築古蹟、商業旅行。
加上黨國時代風花學月的浪漫文學早該被丟棄,因此王天送先生的書房饒有意義。堅持著地方研究、考古、傳承、公開講述發表,在不容許台灣史研究,不注重海洋研究的年代真是珍貴奇葩。值得花蓮人珍惜懷念學習。
可惜王天送走後沒多久,他在許多國小捐獻成立海洋博物館就被遺棄。
他家也沒有被當作前人典範被珍貴景仰。
宜憲經過完整的學術訓練,長期在晚清與現代文獻、日文文獻中用功,無疑是花蓮史學、族群與社會研究的珍寶,大家只要看看宜憲的著作目錄就能得到感動。
我們要知道自己家鄉社會如何形成,沒有這些基礎是危險而脆弱。
對公共事務的見解必須經過不斷的學習、實踐與思慮。
宜憲對花蓮的公共事務始終懷有激越熱情和獨特的見解。
我有個朋友叫段干木,應該介紹給故鄉人知道。
這個朋友窮且賤,不是大學教授也不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總統去他家,他總是後門爬牆溜走,不肯見面。
後來總統車隊路過他家路口,總是在車上對著他家行禮。
他的司機很詫異。問他這樣對著他家門行禮不也太過分而且沒有必要嗎!
這個很有名很厲害能讓超級大國都敬畏的人解釋說:
段干木是賢能的人。懷著君子的操守,不因為官勢權力而動搖。隱居窮巷之中,卻聲名遠播千里。我豈敢不向他行禮呢!
他不見我,我當然只能對著他的居屋行禮呀!
這個總統是魏文侯,是一人讓秦國敬畏退兵的人。
真奇特呀!強大的秦國竟然怕一人。
這個讓秦國退兵的人原來靠的不是軍隊、武器或財力而是受人敬重。
受人敬重的人在贏得他人敬重之前,先會敬重該敬重的人。
段干木就是這樣值得敬重的人,敬重他才能成就魏文侯。
宜憲是現代段干木,可惜現代沒有魏文侯。
我的這個朋友住在中華市場旁的信義街,不知道你認不認識。
他的書房還放著他常讀的書,和所寫的論文,還有種菜的農具。
家門口也許種著辣椒和茄子。
目中無人是家鄉的通病,因此而膚淺貧窮。
參考資料 高士傳
『段干木者,晉人也。少貧且賤,心志不遂,乃治清節,遊西河,師事卜子夏。與田子方、李克、翟璜、吳起等居于魏,皆為將。唯干木守道,不仕。
魏文侯欲見,就造其間,段干木踰墻而避文侯。
文候以客禮待之,出,過其廬而軾。
其僕問曰:「干木,布衣也。」君軾其廬不已,甚乎?」
文侯曰:「段干木,賢者也。不移勢利,懷君子之道,隱處窮巷,聲馳千里,吾敢不軾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勢;干木富乎義,寡人富乎財。勢不若德貴,財不若義高。」又請為相,不肯。後,卑已固請見,與語,文侯立倦不敢息。夫文侯,名過齊桓公者,蓋能尊段于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故也。』


第六屆花蓮文化奉獻獎 徵求共同表彰委員

表彰李宜憲先生對花蓮社會文化卓著貢獻

我以花蓮縣青少公益組織名義發起頒贈了五屆花蓮文化奉獻獎。

這是青少年公益組織自命的文化任務,引領社會表彰典範。

過去五屆公開表彰

詹燕清先生 偕萬來先生 王天送先生 楊守全先生 國田宏先生

每次都進行公開徵求表彰委員。由大眾共同認可推崇他們的貢獻與付出,一起列名成為共同表彰委員。

從而頒贈表彰狀代替眾人予以表揚感謝。

這項活動隨著我離開慶修院,創辦好人運動停歇多年。

這三年我經常掛念社會風氣與公共意識的轉變,因此特別追尋東部的人文典範。

第六屆花蓮文化奉獻獎想表彰李宜憲先生對花蓮公共事務、歷史研究與人格典範的貢獻。

李宜憲先生和我共同開辦豐川書院,擔任花蓮歷史的研究講座。

創辦奇萊史蹟研究室。

參與多項歷史研究、參與編修花蓮縣誌。

他所撰述的論文與專著對花蓮歷史有獨特的見解與貢獻。

宜憲一生清高、孤傲,人格清潔令人景仰。

其著作簡目如下:

花蓮的開發與聚落形成 東海岸評論183期 2003.10 [民92.10]

晚清後山駐軍與民庄的關聯性 臺灣風物50:3 2000.09[民89.09]

晚清後山駐兵初探 臺灣風物50:1 2000.03[民89.03]

晚清後山開撫議論之流變 臺灣風物51:1 2001.03[民90.03]

部落傳說的創造與轉型:論「林東涯傳說」之流變:The Cre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an Aboriginal Account: The Lin Dong-Ya Legend臺灣人類學刊3:2 民94.12

日治時期阿美族之水稻種植下的社會變貌:Japan Manages the Period Rice Planting of the Amis and Social Changes Under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報29 2011.08[民100.08]

東臺灣的日本統治體制與原住民的民族發展之研究回顧:A Review to the Study on Japan Manages System and Ethnos Development of the East-Taiwan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報30 2012.09[民101.09]

加禮宛事件暨加禮宛意識之型塑:The Galiauwan Ev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Galiauwan Consciousness臺灣原住民族研究2:4 2009.冬[民98.冬]

從烏漏到阿棉納納–論大港口事件下烏漏社的失憶 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

3 2008.06[民97.06]

大港口事件:晚清國家體制與原住民部落的衝突:The Dagangkou Incident: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State System and the Aboriginal Tribes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東臺灣研究 10 2005.12[民94.12]

《臺灣地名辭書 卷二 花蓮縣》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5 (與翁純敏、張振岳、楊盛凃、潘文富、潘繼道,簡明捷等合著)

《續修花蓮縣志-政事篇(民國七十年至民國九十年)》花蓮縣文化局 2008(與潘繼道共同編纂)

《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系列叢書 加禮宛事件》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5(與康培德、陳俊男合著)

《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系列叢書 大港口事件》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9(與莊雅仲合著))

花蓮縣第二屆鄉土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黃榮墩,李宜憲,翁純敏編輯

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民88

博士論文

東台灣日本統治體制的建立與原住民的民族發展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99/指導教授:林修澈

碩士論文

清乾隆朝的台灣民變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78/碩士/指導教授:石萬壽

第六屆花蓮文化奉獻獎徵求共同表彰委員,願意擔任的朋友請留下姓名。我們將共同列名,頒贈表彰狀,一起流傳李宜憲先生的事蹟。

第六屆花蓮文化奉獻獎共同發起人

黃榮墩 潘繼道 翁純敏 楊諮宜  聯合敬邀

共同表彰委員

周聖心 邱展謙 吳見財、、、

敬邀共同參與

願意參加的朋友請+1留言